國中課本只強調了酯化反應中濃硫酸的脫水性,可能是為了避免提及複雜的催化,但是使用濃硫酸的操作風險,真的高過濃鹽酸許多,若是學生不小心碰到,皮膚在30秒內可能就會嚴重灼傷,因此這些年我都改用濃鹽酸,效果我覺得也很好。
然後,另一個疑惑是,在混和了乙酸跟乙醇液相中,硫酸的濃度會下降,此時,還有脫水性嗎?問了問Claude,得到的結果也是幾乎沒有,課本真該考慮一下,把這個實驗改成相對安全些的農鹽酸來催化。
對話敘述紀錄如下:
P
P
國中課本只強調了酯化反應中濃硫酸的脫水性,可能是為了避免提及複雜的催化,但是使用濃硫酸的操作風險,真的高過濃鹽酸許多,若是學生不小心碰到,皮膚在30秒內可能就會嚴重灼傷,因此這些年我都改用濃鹽酸,效果我覺得也很好。
然後,另一個疑惑是,在混和了乙酸跟乙醇液相中,硫酸的濃度會下降,此時,還有脫水性嗎?問了問Claude,得到的結果也是幾乎沒有,課本真該考慮一下,把這個實驗改成相對安全些的農鹽酸來催化。
對話敘述紀錄如下:
脫水性的濃度下限
硫酸脫水性的濃度下限大約是70-75%。
詳細說明:
實際考量:
所以簡單來說,硫酸要具有實用的脫水性,濃度下限約為70-75%,但要達到良好的脫水效果,通常需要80%以上。
使用兩毫升的乙酸跟兩毫升的乙醇乙醇是95% 再加入1毫升的濃硫酸 推估一下 反應過程中 脫水性的效用 的變化
分析這個乙酸與乙醇的酯化反應中脫水性的變化:
初始狀態:
脫水性變化過程:
第一階段(反應初期):
第二階段(反應進行中):
第三階段(反應後期):
結論: 在這個反應體系中,濃硫酸一旦加入就被大量稀釋,脫水性幾乎立即消失。硫酸在此主要起催化作用而非脫水劑的作用。要維持脫水性,需要使用過量的濃硫酸或採用共沸蒸餾等方法移除反應產生的水。
就第一階段來看 看起來是脫水性完全派不上用場居多 硫酸濃度可以被有機溶劑稀釋後 造成濃度降低而失去脫水性是嗎?
是的,你的理解完全正確!
關鍵點:
1. 稀釋效應:
2. 在你的例子中:
3. 實際應用啟示:
4. 在酯化反應中:
所以你的觀察很準確:硫酸一旦被稀釋,脫水性就基本消失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