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

科普文對牛頓三稜鏡合成白光實驗的誤解

 對於教科書或是科普文常見的牛頓色散實驗,一直覺得有個奇怪的bug,就是常會看到裡面說牛頓「利用一個三稜鏡,將白光色散;再利用另一個三稜鏡,再將色光合成成白光...」類似這種論述。

開始正題以前,也請大家多多小額捐款支持  Lis情境科學教材 ,他們的影片跟教材很棒,這次也是跟他們線上討論好幾次,交換參考資料,也因此才去找了牛頓的 光學 原著來看,他們的備課相關資料裡面的資料真的相當棒,參考文獻也很值得去看看。

首先,如果你搜尋一下類似 「色散出的七色光再通過另一個稜鏡後合成白光...」你會看到大多都是說再倒放一個3稜鏡就能合成回去...。呃...色散開的色光,這樣合回去?

找一下YouTube影片,如下面這幾個
1、Newton's Prism Experiment 
      2:25是一個三稜鏡色散

      
     3:55是三稜鏡色散後用凸透鏡合回去,這OK,牛頓確實有類似的實驗[Pg 116]

或是進階用透鏡聚光再用三稜鏡處理


但是,用兩個三稜鏡的,網路上的圖片都很怪,也沒有正確呈現色散再合成白光的影片
        4:18 兩片三稜鏡拼合這種很常見,不過中間沒有先看到色散阿,而且如果仔細看合成光束,會發現應該只是色散光的橫向位移。
尤有甚者,會出現這種狀況
哦..右邊的三稜鏡,接收到入射的色散光,不可能這樣吧???

Khan Academy  的 Newton's prism experiment 這個才對吧

BUT...就是這個BUT(請自行配上嚴8配音),這樣也沒有合成回去,合成回去應該是把這些分開的光線再混成,不管用折射、反射、漫射都好...然後用合成回去的光再次進行稜鏡色散。

牛頓真的做了很多種驗證,不過我這邊就舉出他做的最重要的兩種
1、漫射光合成:這個應該是用視覺驗證,說服力比較低

2、兩個三稜鏡的合光實驗:這真的是天才,一個三稜鏡不夠,那就兩個,所以總共要三個...看不懂我講甚麼,那看圖吧


以下是用 Ray Optic Simulation 模擬的(都修改自  色散   貢獻者:Yi-Ting Tu),可以自己點連結去玩看看
1、色散肉眼觀察 綠色箭頭是鏡子,用來調整模擬漫射光角度
2、三個三稜鏡的合光實驗  這應該才是單純用三稜鏡的合光,真是天才
    


3、雙三菱鏡,無法合成白光,但是若是再加一個透鏡,也可以將色散光合回一個點



最後,牛頓發現,透過圓孔後色散會是一個長方形,但是再用另一個三稜鏡觀察,又會變回圓形,你看懂原因了嗎?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