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版本的教科書裡面,用了相同的概念,但,因果關係對嗎?
這種高低氣壓,應該都是跨距很大的東西。
跟我的認知也不相同,詢問Claude,回應如下
高氣壓部分(左側)的問題:
- 因果關係顛倒:圖中說明「當地面空氣由高氣壓中心流出時,上方的空氣會下沉補充」,但實際上,空氣下沉是高氣壓形成的原因,而非結果。正確的因果是:大氣上層空氣下沉增加地表氣壓,形成高氣壓,然後空氣從高氣壓中心向外輻散流出。
- 水氣凝結解釋不完整:「使水氣不容易凝結,造成晴朗無雲的天氣」這個結論是正確的,但原因不僅是氣流方向,更重要的是下沉氣流使空氣絕熱壓縮升溫,相對濕度降低,抑制了雲的形成。
低氣壓部分(右側)的問題:
- 因果關係同樣有誤:描述「當地面空氣流入低氣壓中心時,會迫使中心的空氣上升」,但實際上,空氣上升運動是低氣壓形成的原因之一,而非結果。正確的因果是:大氣中的上升運動減少了地表氣柱重量,形成低氣壓,然後周圍空氣向低氣壓中心輻合。
- 雲和降水形成機制簡化:雖然「形成上升氣流,水氣便容易凝結成雲,造成陰雨多雲的天氣」基本正確,但未提及其他重要因素,如冷暖氣團相遇形成鋒面系統等更複雜的過程。
更準確的描述應為:
高氣壓系統:大氣上層空氣下沉,增加地表氣壓,形成高氣壓中心。下沉過程中空氣受到絕熱壓縮而升溫,相對濕度降低,抑制雲的形成。地表空氣從高氣壓中心向外輻散,形成順時針(北半球)的環流。
低氣壓系統:大氣中的上升運動減少地表氣柱重量,形成低氣壓中心。地表空氣向低氣壓中心輻合,並抬升。上升過程中空氣絕熱膨脹降溫,相對濕度增加,有利於水氣凝結形成雲和降水。地表空氣向低氣壓中心的輻合形成逆時針(北半球)的環流。
總之,圖中對高低氣壓系統的因果關係有所顛倒,過度簡化了大氣環流的複雜性。不過,對於高氣壓晴朗和低氣壓多雲的最終結果描述是基本正確的。
以上是Claude的回應,後面是一些相關影片
課本的因果真的寫對了嗎?
如果低壓是因為空氣流入擠壓,那怎麼解釋熱帶低壓中心區的海平面略高?
至於下面這種鋒面交界的低壓中心,那種兩個高壓交界導致劇烈抬升的低壓,跟這邊提到的成因應該是不相同,也不是課本所提的高壓或低壓中心的狀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