徵得林麗華老師同意,將麗華老師開發的教具教材資料分享於此。
(1) 趣味靜電教具及靜電測量教具(簡報檔)
(2) 趣味靜電教具及靜電測量教具(pdf檔)
(3) 妙用無窮的洋菜活塞(簡報檔)
(4) 妙用無窮的洋菜活塞(pdf檔)
妙用無窮的洋菜活塞影片
(5) 後甲國中分享資料清單(doc檔)
分享資料影片檔
(6) 利用氣室,自製易取用化學液劑的容器及分液漏斗(pdf檔)
(7) 節約能源又一招:暖暖包的「分段」使用(pdf檔)
(9)密度的探究及自製比重計
徵得林麗華老師同意,將麗華老師開發的教具教材資料分享於此。
(1) 趣味靜電教具及靜電測量教具(簡報檔)
(2) 趣味靜電教具及靜電測量教具(pdf檔)
(3) 妙用無窮的洋菜活塞(簡報檔)
(4) 妙用無窮的洋菜活塞(pdf檔)
妙用無窮的洋菜活塞影片
(5) 後甲國中分享資料清單(doc檔)
分享資料影片檔
(6) 利用氣室,自製易取用化學液劑的容器及分液漏斗(pdf檔)
(7) 節約能源又一招:暖暖包的「分段」使用(pdf檔)
(9)密度的探究及自製比重計
視深實深,常用加水前後的視覺感覺來描述,有時較為抽象,因此嘗試用調味料盒做一個能直觀比較視深實深的器材,供學生觀察與比較。
步驟如下:
1. 找一個透明的雙槽調味料盒,盡量找盒壁垂直的,下圖為我挑選的可果美調味料盒,單價約30元。
2.拆去上蓋,在盒子前面兩邊內壁,用奇異筆畫上等高直線數條。我這邊的線條間隔為1cm,為方便比較,我畫上不同色直線。看了藝名江鳥鴻的王老師給學生玩oscillosco看波形(可能要王老師FB好友才能看到)的活動之後,想要知道頻率並處理凍結波形以利觀看的部分,用phyphox的聲頻自相關來處理看看,步驟如下
1. 啟動phyphox的聲頻自相關功能
利用Phyphox測指間陀螺轉速,步驟如下
1. 將光學碼表打開,可視狀況調整數值,我是將觸發下界調成10,比較敏感
2. 按三角形符號開始蒐集數據,並先測試手機感光點在何處,確定之後按暫停並清除數據
3. 按三角形符號開始蒐集數據,旋轉指尖陀螺後靠近手機感光點,收集數據後按暫停。
4. 點擊數據圖,放大收集到的數據,再點擊選取數據,因為是3片式指間陀螺,所以我用了三個時間間隔,亦即任選一個開始峰值,記下時間,然後選取在三個時間間隔後的第四個峰值處,記下時間。
捨棄排水集氣,將實驗重心移向氧氣性質檢驗。目前操作的方式還在調整
全班器材:30隻試管、線香6隻、試管架6座、玻棒6根、滴管6隻、打火機
全班藥品:金針菇1包、每人雙氧水2ml共約60ml
操作步驟:
1. 每組給少許金針菇,每人大概4根就夠,一班大概只需半包。
2. 請學生將2根金針菇剪或撕成1cm以下長度,放入試管,用玻棒塞至試管底部,完成後將試管放在試管架上備用。
3. 每組給予每人約2ml雙氧水的量,用燒杯裝回共用。
4. 點燃6支線香,給予6組帶回備用。
5. 請第一位操作學生用滴管取1-2ml雙氧水滴入試管中,請學生觀察冒泡,同時可以用手指感覺試管底部因雙氧水分解升溫的現象,可用橡皮塞也可不用。
6. 冒泡速度減慢後,插入線香,觀察氧氣幫助線香燃燒的現象,可嘗試多次點燃線香。
接著,可換下一位學生操作,每位學生都能實際做到這個實驗,但是就是少了排水集氣器材的使用操作,這邊想要如何分配教學重心,端看教師考量。
學生每次實際只需使用2根金針菇跟1ml雙氧水,因此還可重複此實驗一次,但因金針菇催化效果會因高溫變差,因此重作時要沖洗試管並換掉金針菇。
操作請小心,不要被燙傷了
剛剛看到林宣安老師加工了尿尿小童,讓加水進去能夠更便利,連結在這邊。
想了一下,來做一個容易加水的尿尿小童好了。步驟如下
1. 寶特瓶底部戳個小孔(箭頭處),我使用了每日C 1000ml 跟 奧利多水 600ml的瓶子,用剪刀戳個小洞。
2. 加少量水後旋緊瓶蓋,此時應該不會漏水,孔的那方底部微微墊高,讓噴射角高一些,我是用旁邊的菜瓜布。
3. 淋上熱水,要淋孔的另外半邊,不然淋下來的熱水流過正在噴水的小孔,會擋住噴射水柱,以下影片是慢慢淋上300ml熱水,然後影片速度是兩倍速。
這次的科展,用樸實的名稱,架構採用結果-討論-小結的架構撰寫,雖然縣賽成績不佳,但能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,是個我喜歡的題目。
提高成功率的結論先講:正確的葉片跟含酒精的碘液
1、
本實驗失敗原因可以歸納出下列幾點:
(1).
葉片挑選錯誤。如雞屎藤或血桐等不適合進行葉片澱粉測試的植物葉片,或是挑選到光照不足的葉片,會導致無法測得葉片澱粉的結果。
(2).
使用優碘水溶液進行葉片澱粉檢測導致失敗。實驗結果可以看出酒精能協助碘或碘錯離子與葉片中的澱粉結合,原理或許與酒精能將葉肉細胞內的葉綠素溶出類似。
2、 實驗條件以熱水烹煮5-6片葉片10分鐘、酒精脫色5分鐘、澱粉測試液滴加於葉片5分鐘後即可達到
3、
4、
5、
2分28秒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