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

炸彈包溫度變化小探究

碳酸氫鈉加酸分解的反應,我覺得很適合用來講化學反應能量變化,因為劇烈冒泡,學生很可能猜測會升溫,但實際玩過都冰冰涼涼的,請Claude用黑斯定律量化,得到結果如下:

我來詳細列出整個檸檬酸與小蘇打反應的各個步驟反應熱:完美!這裡是檸檬酸與小蘇打反應的完整熱力學分析:

個別反應熱列表

步驟分解:

  1. 檸檬酸溶解: ΔH₁ = +8.5 kJ/mol (吸熱)
  2. 小蘇打溶解: ΔH₂ = +16.4 kJ/mol (吸熱)
  3. 碳酸氫鈉分解化學反應: ΔH₃ = +116.3 kJ/mol (吸熱)
  4. 檸檬酸鈉溶解: ΔH₄ = +47.2 kJ/mol (吸熱)

總結反應熱

ΔH_總 = +188.4 kJ/mol (強吸熱)

各步驟貢獻度:

  • 🔥 化學反應: 61.7% (主要因素)
  • 💧 檸檬酸鈉溶解: 25.1% (重要因素)
  • 🧂 小蘇打溶解: 8.7% (次要因素)
  • 🍋 檸檬酸溶解: 4.5% (微小因素)

實際應用數據

以典型實驗用量(1g檸檬酸 + 1.31g小蘇打):

  • 總吸熱: 0.98 kJ
  • 每克混合物吸熱: 0.424 kJ/g
  • 預估溫度下降: 約0.1°C

這個分析清楚顯示:化學反應本身是降溫的主因(占61.7%),檸檬酸鈉溶解是重要的輔助因素(占25.1%)。所有步驟都是吸熱的,共同造成了實驗中觀察到的明顯降溫現象!

而後再請Claude分析不同酸造成的分解結果如下

用分析工具來比較不同酸與碳酸氫鈉反應的降溫效果:## 答案:是的,其他酸也可以產生類似的降溫效果!

根據分析,所有酸與碳酸氫鈉的反應都會產生降溫效果,但程度不同:

降溫效果排名:

  1. 🥇 檸檬酸: +163.5 kJ/mol (最強降溫)

    • 三元酸,反應最複雜
    • 產生三價鈉鹽,溶解時大量吸熱
  2. 🥈 硫酸: +38.0 kJ/mol (中等降溫)

    • ⚠️ 但危險性極高,不適合實驗
  3. 🥉 醋酸: +37.9 kJ/mol (中等降溫)

    • 日常易得,相對安全
  4. 4️⃣ 鹽酸: +32.4 kJ/mol (較弱降溫)

    • 反應快速但降溫效果最弱

為什麼都會降溫?

共同機制:

  • 化學反應本身都是吸熱的(CO₂氣體生成需要能量)
  • 產生的鹽類溶解過程也多為吸熱

檸檬酸為何效果最好?

  1. 三元酸:1個檸檬酸 = 3個碳酸氫鈉反應
  2. 三價鈉鹽:Na₃C₆H₅O₇溶解時吸收大量熱量
  3. 3倍CO₂產生:需要更多能量
  4. 食品級安全性:適合教學使用

實際應用建議:

  • 教學實驗:檸檬酸(效果最佳+安全)
  • 家庭實驗:醋酸(容易取得+相對安全)
  • ⚠️ 實驗室:鹽酸(需要專業防護)
  • 避免使用:硫酸(危險性太高)

所以你的想法是對的!其他酸確實可以產生類似降溫效果,只是檸檬酸在效果和安全性的平衡上表現最佳!

這個反應很適合用於連結微觀模型跟能量變化,我覺得是個很有趣的實驗


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

iPad 用雙透鏡倒立顯微鏡3D列印模

 2025的雲林夢N,宜家老師介紹了一個阿簡老師設計的 iPad 用雙透鏡倒立顯微鏡,詳見此篇

自製iPad倒立顯微鏡觀察洋蔥質壁分離與小魚尾鰭


覺得真的跟 iPad 很搭,雖然我是用手機顯微鏡架做這個實驗的觀察,但是覺得可以試試看用3D列印來處理看看這個框,不過印了之後發現因為petg蠻輕的,表面平整度也不夠高,容易滑動,所以做了些改版:

(1)加大寬度,可以手扶跟微調
(2)增加定位溝,讓學生更容易對正鏡頭

大概的安裝方式如下:
(1) 使用petg列印,預設值印出即可,大概1個15克。下突有兩個,上面是鏡頭側,下面是培養皿側,STL檔案這邊下載,這個中間的孔徑是7.1的。
(2)剪刀稍微幫圓孔邊緣導個角,比較好安裝,下面是示意圖,不過當然是拿起來沿著圓孔轉一圈,兩邊導完角後把圓孔中間清乾淨。
(3)這種7mm透鏡是平凸透鏡(用摸得或用看的找到平面或凸面,凸面那邊外面看起來有一圈白白的,就是下圖左邊那邊那樣),要讓平面在中間,兩個凹面朝外,為了避免髒污跑進去,用從同一邊裝進去(先推一個進去,再推第二個,裝完像這樣ꓷD),會好過從兩邊各塞一個


兩片都塞進去壓平後,沒裝好或是要微調,這種原子筆還蠻好用的,跟孔剛好差不多大

(4)調整透鏡位置:用阿簡老師算好的距離會剛剛好,這個位置就是得讓透鏡再推進去0.5mm左右,用指甲或其他物品平均輕推透鏡邊緣,讓透鏡再進去一些即完工。接著就放上樣本(可以是紙上的字)進行測試,如果微抬培養皿才能最清晰,那請再把透鏡推進去一些些;反之如果要輕壓下去才最清晰如下面影片,則請反過來從另一側用筆桿把透鏡再推出來一點點,推過頭就再壓回去,安裝個兩組,就會很熟練了。


目前大概安裝60組了,覺得良率還不錯,就是一開始的微調要摸索一下。針對好幾個成品的測試結果照片,樣本是鴨跖草下表皮跟紙片。

如果你也覺得可以試試看,就找一下學校會3D列印的老師協助一下,你再依步驟自行安裝調整7mm透鏡吧


後紀
(1) 列印完隔天再安裝比較好,印完馬上裝似乎因為線材還沒冷縮,孔比較小,很難裝。
(2) 列印溫度如果偏低,有時孔會比較鬆,可能是因冷卻快沒有外擴,真的出現這問題又不相塞個紙片還是甚麼來縮圓孔,可以試試這個7.05mm孔徑的STL檔








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

酯化反應的濃硫酸角色?

國中課本只強調了酯化反應中濃硫酸的脫水性,可能是為了避免提及複雜的催化,但是使用濃硫酸的操作風險,真的高過濃鹽酸許多,若是學生不小心碰到,皮膚在30秒內可能就會嚴重灼傷,因此這些年我都改用濃鹽酸,效果我覺得也很好。

然後,另一個疑惑是,在混和了乙酸跟乙醇液相中,硫酸的濃度會下降,此時,還有脫水性嗎?問了問Claude,得到的結果也是幾乎沒有,課本真該考慮一下,把這個實驗改成相對安全些的農鹽酸來催化。

對話敘述紀錄如下:

脫水性的濃度下限

硫酸脫水性的濃度下限大約是70-75%

詳細說明:

  • 70%以下:脫水性很弱,主要表現為酸性而非脫水性
  • 70-80%:開始具有明顯的脫水性,但相對溫和
  • 80-90%:脫水性逐漸增強
  • 90%以上:脫水性顯著,工業上常用的脫水劑濃度
  • 95-98%:脫水性最強,實驗室常用濃度

實際考量:

  • 濃度低於70%的硫酸,其脫水能力有限,更多是作為強酸使用
  • 一般認為要達到實用的脫水效果,至少需要80%以上的濃度
  • 工業應用中,通常使用90%以上濃度的硫酸作為脫水劑

所以簡單來說,硫酸要具有實用的脫水性,濃度下限約為70-75%,但要達到良好的脫水效果,通常需要80%以上

P

使用兩毫升的乙酸跟兩毫升的乙醇乙醇是95% 再加入1毫升的濃硫酸 推估一下 反應過程中 脫水性的效用 的變化

分析這個乙酸與乙醇的酯化反應中脫水性的變化:

初始狀態:

  • 乙酸:2 mL
  • 95%乙醇:2 mL(含0.1 mL水)
  • 濃硫酸:1 mL(假設98%)
  • 總體積約5 mL,初始水含量約0.12 mL

脫水性變化過程:

第一階段(反應初期):

  • 濃硫酸濃度:約19.6%(1/5.1)
  • 由於稀釋,脫水性急劇下降
  • 此時主要作用是催化劑,脫水性幾乎消失

第二階段(反應進行中):

  • 酯化反應產生水:CH₃COOH + C₂H₅OH → CH₃COOC₂H₅ + H₂O
  • 體系中水分持續增加
  • 硫酸濃度進一步被稀釋
  • 脫水性持續降低

第三階段(反應後期):

  • 假設轉化率50%,額外產生約0.05 mL水
  • 總水量約0.17 mL,硫酸濃度降至約15-16%
  • 脫水性基本消失

結論: 在這個反應體系中,濃硫酸一旦加入就被大量稀釋,脫水性幾乎立即消失。硫酸在此主要起催化作用而非脫水劑的作用。要維持脫水性,需要使用過量的濃硫酸或採用共沸蒸餾等方法移除反應產生的水。

P

就第一階段來看 看起來是脫水性完全派不上用場居多 硫酸濃度可以被有機溶劑稀釋後 造成濃度降低而失去脫水性是嗎?

是的,你的理解完全正確!

關鍵點:

1. 稀釋效應:

  • 硫酸的脱水性完全依賴於其高濃度
  • 一旦被有機溶劑或水稀釋,濃度急劇下降
  • 脫水性隨濃度降低而迅速消失

2. 在你的例子中:

  • 1 mL 98%硫酸 + 4 mL有機溶劑
  • 硫酸實際濃度變成約 19.6%
  • 遠低於脫水性的最低門檻(70-75%)
  • 脫水性確實完全派不上用場

3. 實際應用啟示:

  • 工業上如果要利用硫酸的脫水性,通常需要:
    • 使用大過量的濃硫酸
    • 或者採用分步添加
    • 或者使用Dean-Stark裝置等物理方法移除水分

4. 在酯化反應中:

  • 少量濃硫酸主要作為催化劑(提供H⁺)
  • 而非脫水劑
  • 這就是為什麼這類反應通常是可逆平衡反應

所以你的觀察很準確:硫酸一旦被稀釋,脫水性就基本消失了